“2025年土地资源管理学科发展论坛暨博士生论坛”在广西大学成功举办
开幕式
5月18日,“2025年土地资源管理学科发展论坛暨博士生论坛”在广西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开幕。广西大学副校长赵双良、自治区自然资源厅副厅长玉彤、全国高校土地资源管理专业院长(系主任)联席会主席欧名豪出席论坛开幕式并致辞,百余名专家学者及博士生参会。
赵双良指出,土地资源是新质生产力发展的空间载体,广西大学依托边疆区位优势,在土地管理与生态保护领域形成了特色研究方向,期待论坛助力学科融合与国家战略对接。
赵双良副校长发言
玉彤引用习近平总书记关于“广西生态优势金不换”的指示,指出土管学科要融合绿色发展理念、聚焦广西实践样本、探索AI技术应用,为边疆资源治理提供智慧支持。
玉彤副厅长发言
欧名豪感谢各方对论坛的积极筹备工作,强调跨学科交流对学科创新的推动作用,鼓励青年学者以数字化、智能化为导向,提升研究的时代价值。
欧名豪教授发言
开幕式后,全体嘉宾合影留念。论坛后续将开展博士生分论坛及学科发展讨论。
主旨报告聚焦土地资源管理前沿议题
同日上午,论坛主旨报告环节邀请六位学者分享最新研究成果,由《中国土地科学》执行主编王庆日研究员及公共管理学院党委书记聂鑫教授主持。
王庆日研究员主持
聂鑫教授主持
中国农业大学张凤荣教授以《山区农村的衰落与土地利用布局优化》为题,通过中日对比,揭示城市化下山区耕地撂荒规律,建议结合我国山区耕地利用历史,优化土地布局,发展生态农业与乡村旅游融合模式,提升山区土地多功能价值。
张凤荣教授发言
华中农业大学张安录教授在《耕地生态补偿的纵横协同机制》的报告中提出,需建立“纵向财政转移+横向区域协同”模式,破解粮食主产区“产粮大县财政穷县”困境,从而建立耕地生态价值核算体系,实现保护与发展的利益均衡。
张安录教授发言
南京农业大学冯淑怡教授以《优化土地要素配置,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》为题,提出通过数字化平台与弹性管制推动土地要素与AI、绿色产业融合,构建“技术-制度”协同框架以提升资源配置效率。
冯淑怡教授发言
江西财经大学谢花林教授在《梯田撂荒:影响机制与应对策略》中揭示资源禀赋与劳动力转移的双重驱动机制,提出“微型农机适配+农旅融合+数字化流转平台”的综合方案,建议开发山区适用小型农机,引导梯田与生态产业结合。
谢花林教授发言
浙江大学谭荣教授以《城乡土地制度结构性改革的理论初探》为题,指出效率和公平并非静态的权衡关系,可以通过土地制度结构性改革,以向生产可能性边界靠拢和拓展生产可能性边界两种基本路径,进而实现效率和公平的动态协同。
谭荣教授发言
广西大学龙花楼教授以《中国土地利用转型研究进展与展望》为题回顾土地利用转型自引入以来的发展脉络,强调需深化土地转型与乡村振兴、碳中和的协同研究,推动大数据与土地系统科学融合,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土地利用转型理论体系。
龙花楼教授发言
本场主旨报告紧扣国家战略需求与学科前沿,既聚焦现实问题提出针对性解决方案,又立足理论创新拓展学科发展边界,为土地资源管理领域的学术研究、政策制定与实践应用注入多元智慧,对推动土地资源高效配置、城乡融合发展及学科理论体系完善具有重要意义。
文字|王星 图片|贾枫、陈托 编辑|徐张艳
一审一校|冼已思、贾枫 二审二校|苏毅清 三审三校|聂鑫